外媒7月9日消息:全球最大的
豆粕出口國阿根廷即將向中國發運首船3萬噸
豆粕,這一歷史性貿易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
這艘從巴拉那河畔圣洛倫索糧食樞紐啟航的貨輪,標志著世界最大
豆粕供應國與最大消費國首次實現直接貿易對接。然而,分析師普遍認為,這一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商業價值的首航,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中國以進口
大豆為主的貿易格局。
此次貿易的象征性意義不容忽視。自2019年中國批準阿根廷
豆粕進口許可以來,這一首船貨物被視為兩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突破。阿根廷谷物出口商和加工商協會(CIARA-CEC)主席古斯塔沃?伊迪戈拉斯將其稱為"真正有效的貿易開端",期待未來形成穩定的貿易流。該船預計9月抵達中國,其能否順利通關備受當地業界關注。
然而,現實挑戰同樣嚴峻。中國龐大的
大豆壓榨產能構成了主要障礙。羅薩里奧谷物交易所經濟研究主任胡里奧?卡爾薩達指出,中國年
大豆壓榨能力高達1.535億噸,是阿根廷的兩倍多,這種結構性差異使得阿根廷
豆粕難以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進口超過1億噸未加工
大豆,而近年
豆粕進口總量僅約5萬噸,此次3萬噸的運輸量可謂杯水車薪。
當前國際貿易環境為這一貿易增添了政治維度。分析師洛雷娜?德安杰洛認為,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此舉更多是供應鏈多元化戰略的體現,具有顯著的政治意義。但這種貿易傾向可能隨著中美談判進展而快速調整。阿根廷
豆粕產業還面臨來自巴西和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其巴拉那河沿岸高效壓榨廠的成本優勢正在減弱。
從長遠來看,阿根廷去年出口了2720萬噸價值約105.5億美元的
豆粕,中國市場若能持續開放將為其帶來重要機遇。但行業人士保持謹慎態度,認為中國自建壓榨產能的政策導向不會輕易改變。此次首航能否真正打開中國市場大門,仍需觀察后續貿易發展態勢。在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這一貿易突破既體現了中國的戰略靈活性,也反映出農產品出口國開拓新市場的迫切需求。未來貿易規模能否擴大,將取決于經濟性、政策持續性以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多重因素。
相關報道
周一(7日)媒體報道,邦吉公司已租用3萬噸阿根廷
豆粕貨輪發往中國,這是自2019年中國批準阿根廷
豆粕進口許可以來的首次大宗貿易。這艘名為"NORDTAJO"的貨輪預計7月16日停靠羅薩里奧北部圣洛倫索港的6號碼頭裝貨,該碼頭由邦吉與阿根廷AGD公司聯合運營。目前貨輪正位于非洲西海岸,駛往裝貨港途中。
這筆罕見貿易折射出中國農產品進口策略的調整。在中美貿易戰持續背景下,中國飼料行業正尋求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中國買家近期大量采購巴西
大豆,同時規避因高關稅而失去吸引力的美國
大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2019年就開放了阿根廷
豆粕市場,但海關數據顯示此前從未有過大宗采購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