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印發《炭疽防控技術要點(第二版)》
2025-07-01 16:05:19來源:金農網金農號自媒體中心作者: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分享到:
編者按:汛期是炭疽高發期,雨水沖刷導致疫源地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桿菌暴露地表并在低洼地富集,汛期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侵襲,炭疽發生和流行風險增大。為指導從業人員、基層動物防疫和疾控人員做好炭疽防控工作,降低疫病傳播風險,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編寫了《炭疽防控技術要點(第二版)》,現予轉載,供廣大讀者參考。
疾病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嚴重危害人畜健康。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 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農業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其列為乙類傳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
病原學
炭疽芽孢桿菌有繁殖體和芽孢兩種存在形式。在宿主體內以繁殖體形式存在,為革蘭氏陽性的粗大桿菌,形態呈棒狀,長5—10μm,寬1—3μm,兩端截平,呈竹節狀排列成鏈,無鞭毛,在生物體內或特定培養基中可形成莢膜。在環境或營養缺乏的狀態下以芽孢形式存在,芽孢在高溫、紫外線和電離輻射、化學物質和壓力等惡劣條件下可以存活數十年。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患病動物和因炭疽死亡的動物尸體以及受污染的土壤、草地、水和飼料都是主要傳染源。炭疽芽孢對環境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場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2.傳播途徑
主要經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傳播。動物或人破損的皮膚及黏膜直接接觸病原菌,攝入被污染的食物、飲水等,以及吸入帶有炭疽芽孢的塵埃、飛沫等都可導致感染,也可通過昆蟲叮咬傳播。
3.易感性
各種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對本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性動物易感,常見于羊、牛、馬、驢、騾、駱駝、象、鹿等。雜食動物如豬、狗、貓易感性較低,存在隱性帶菌情況。 野生肉食動物如虎、豹、豺、狼等亦可感染。家禽一般不感染。
人對炭疽易感,發病情況與職業、受感染的機會、接觸頻率和劑量以及病菌毒力有關。
4.流行特征
呈地方性散發流行,當前主要發生于我國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其他地區偶有報告。全年均可發生,有一定季節性,多發生在吸血昆蟲活動頻繁、雨水多和洪水泛濫的季節,每年的7—9月是炭疽的高發季節。
臨床癥狀
1.動物感染炭疽臨床癥狀
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5日。國際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的潛伏期為20天。
牛:最急性病例無明顯臨床癥狀突然死亡。急性病例體溫升高常達41℃以上,可視黏膜呈暗紫色,心動過速、呼吸困難,有時腹部急劇膨脹。呈慢性經過的病牛,在頸、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陰部常見水腫;皮膚病灶溫度升高,堅硬,有壓痛,也可發生壞死,有時形成潰瘍;頸部水腫常與咽炎和喉頭水腫相伴發生,致使呼吸困難加重。 急性病例一般經24—36小時后死亡,亞急性病例一般經2—5天后死亡。有的可見天然孔流出黑紅色不凝固的血液。
羊:多表現為最急性(猝死)病癥,搖擺、磨牙、抽搐、掙扎和突然倒斃,有的可見從天然孔流出帶氣泡的黑紅色血液。 病程稍長者也只持續數小時后死亡。
馬:體溫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見水腫,舌炭疽多見呼吸困難、發紺,腸炭疽腹痛明顯。 急性病例一般經24—36小時后死亡,有炭疽癰時,病程可達3—8天。
豬:多為局限性變化,呈慢性經過,臨床癥狀不明顯,常在屠宰后見頜下淋巴結腫脹,切面呈磚紅色。
犬、貓和其他肉食動物:臨床癥狀不明顯,偶見咽部腫脹或急性腸炎。
2.人感染炭疽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5日,也有短至12小時,長至2周者。 常侵襲皮膚,偶可累及咽部、縱隔或腸道。
皮膚炭疽:病變多見于手、前臂、面、頸和下肢等裸露部位皮膚。 典型的皮膚損害表現為具有黑痂的淺潰瘍,周邊有小水皰,附近組織廣泛的非凹陷性水腫。 起病時多出現發熱(38—39℃)、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等,病程約1—6周。少數病例局部無水皰和黑痂形成而呈現大塊狀水腫(即惡性水腫),患處腫脹透明、微紅或蒼白,擴展迅速,多見于眼瞼、頸、大腿及手等組織疏松處。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表現為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若貽誤治療,預后不良。
腸炭疽:少見且不易識別,可表現為急性腸胃炎或急腹癥型。急性腸胃炎潛伏期12—18小時,癥狀輕重不一,表現為突發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急腹癥型病例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持續性嘔吐及腹瀉,排血水樣便,腹脹、腹痛,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導致死亡。
肺炭疽:初起為“流感樣”癥狀,主要表現為低熱、疲乏、全身不適、肌痛、咳嗽,多在暴露后2—5天出現,通常持續48小時左右。 此后病情突然急劇進展,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紫紺、咯血等。可迅速出現昏迷和死亡。
腦膜炎型炭疽:多繼發于上述三種臨床類型,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繼而出現譫妄、昏迷、呼吸衰竭。病情發展迅猛,常因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敗血癥型炭疽:表現為嚴重的全身癥狀,高熱、寒戰,感染性休克,皮膚出現出血點或大片瘀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現呼吸與循環衰竭。
疫情監測與報告
畜間疫情監測與報告
加強動物疫情監測的密度和頻率,重點監測疫源地和其他高風險區的家畜。對炭疽新老疫區的牛羊養殖、交易、屠宰、無害化處理等場所開展全面排查,對牲畜交易、屠宰等重點場所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和處置異常情況,排除疫情隱患。降水較多的地區,要加大排查力度和頻次,必要時對重點疫區開展環境監測。出現疑似炭疽疫情時,應及時報告并嚴格按照《動物炭疽診斷技術》(GB/T45101-2024)要求采樣送檢。
從事動物疫病監測、檢測、檢疫檢驗、研究與診療以及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發現動物感染炭疽或者疑似感染炭疽,應立即向所在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嚴禁擅自處置感染炭疽或者疑似感染炭疽的動物。
有關單位接到疫情報告后應按照農業農村部動物疫情報告管理相關規定認定和上報疫情。符合快報規定情形的,應按照快報規定報告。
人間疫情監測與報告
1.人間病例報告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疫機構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發現疑似、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的炭疽病例應在診斷后24小時填寫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其中肺炭疽應在診斷后2小時填寫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及時向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于24小時內寄送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時,需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基本報告標準為:發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3例及以上皮膚炭疽或腸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職業性炭疽病例;既往5年內無本地病例報告的縣(區) ,出現1例及以上本地炭疽病例。
畜間免疫接種
近3年發生過炭疽疫情的區域,可根據疫情動態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免疫計劃,確定免疫范圍和動物種類,開展預防性免疫。新調入的動物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免。免疫地區應及時開展接種情況核查,確保易感家畜處于有效免疫保護狀態。發生炭疽疫情時,要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對所有的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加強疫苗運輸車、冷庫、冰箱、冷藏箱等設施設備的維護和管理,確保疫苗儲存、運輸處于規定的環境溫度。
使用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炭疽疫苗,可選擇使用無莢膜炭疽芽孢苗或Ⅱ號炭疽芽孢疫苗。疫苗產品信息可在中國獸藥信息網的獸藥政務信息系統管理平臺設置的國家獸藥產品基礎數據查詢模塊中查詢。
用完的疫苗瓶,使用過的注射器、酒精棉球、碘酊棉球、一次性防護裝備等廢棄物應按照程序收集,經高壓滅菌后處理或徹底焚燒處理,嚴控生物安全風險。
疫情處置
畜間疫情處置
1.做好流調、檢查和診斷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疑似炭疽疫情報告后,應及時派員到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檢查,并立即隔離疑似患病動物及同群動物,限制移動。 按照《動物炭疽診斷技術》(GB/T45101-2024)采樣送檢。 嚴禁對病死動物尸體進行開放式剖檢,防止病原污染環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2.規范處置確診病例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結果綜合判斷確診為炭疽病例時,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要求,嚴格落實無血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緊急免疫、封鎖等措施,及時規范處理炭疽疫情。 動物尸體嚴禁進入無害化處理場處理,原則上就地焚燒,按照《疫源地消毒總則》(GB19193-2015)有關措施執行。處理及掩埋點應設立永久性警示標志,禁止在周邊放牧,防止家畜飲用低洼地蓄積的雨水。確需移動尸體,先用含有5g/L過氧乙酸或者20g/L有效氯的消毒液噴濕消毒尸體表面,用浸泡消毒液的紗布堵塞天然孔,經嚴密包裹后運輸。運輸車輛應密閉防滲,車輛和相關運輸設施離開圈舍和掩埋點時應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
采集患病動物放牧、飲水場所的土壤、水源和飼料等環境樣本,進行炭疽芽孢桿菌鑒定,查找疫情源頭。實驗室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應結合流行病學調查情況持續開展疫情排查,并按照人間病例確診時間開始計算20天內不再出現新發人間和畜間病例為止。
3.做好消毒滅源
對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圈舍、飼料墊料、污水等嚴格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進行消毒滅源,及時徹底消除疫情隱患。可參照《疫源地消毒劑通用要求》(GB27953-2020)規范使用消毒藥品。
對新老疫區進行經常性消毒,雨季開展重點消毒,扎實做好養殖、運輸、屠宰、無害化處理等各環節全鏈條全方位清洗消毒。
人間疫情處置
1.做好流行病學調查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炭疽病例報告后,應立即進行疫情核實和個案調查,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況、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測結果、接觸或暴露史、可能的感染來源及方式、家庭成員發病情況、可疑污染的環境等,填寫“炭疽病例個案調查表”,并調查病例的共同暴露人群和接觸者,開展病例搜索。同時收集當地人口資料、病例及居民居住環境、自然景觀、氣象資料等,了解疫點所在地既往疫情和流行強度,收集當地動物養殖、屠宰、銷售、發病、病死及死亡后處置、疫苗接種等信息。根據情況進行風險評估,指導疫情處理。
2.做好病例診斷、隔離和治療
醫療機構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盡可能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病例的相應標本并進行檢測。醫療機構按照《炭疽診斷標準》進行病例診斷,在報告病例的同時應隔離患者,避免遠距離運送。皮膚炭疽病例原則上隔離至創口痊愈、痂皮脫落為止,如臨床癥狀消失,皮損全部結痂硬結,周圍皮膚無紅腫,可出院居家隔離。其他類型病例應待臨床癥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連續兩次培養或核酸檢測(間隔24小時)陰性后可出院。青霉素類、喹諾酮類、四環素類、氨基糖苷類、碳青霉烯類等多種抗生素治療炭疽有效,參照《炭疽診療方案》進行抗生素治療,同時應建立有效的支持療法。
3.做好接觸者管理
肺炭疽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應在隔離條件下接受醫學觀察14天,可居家或集中隔離。其他類型炭疽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不需要隔離,只需進行醫學觀察。 對曾暴露于病例同一感染來源的人員,應醫學觀察14天。對患者的共同暴露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可進行預防性服藥,首選環丙沙星或多西環素,替代選擇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克林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V鉀等。
4.做好消毒
患者個人物品做好消毒處理,醫療廢棄物按規定集中處理。炭疽患者死亡,尸體以浸透消毒劑的床單包裹后火化。隔離病房常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應進行終末消毒。對可疑污染環境的無害化處理參照原農業部《炭疽防治技術規范》。
檢疫和屠宰監管
嚴格按照《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和檢疫規程做好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加強運輸環節查證驗物和運輸車輛備案管理,嚴厲打擊販運病死及死因不明動物及其產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嚴防因非法調運導致疫病擴散。
加強對牛羊屠宰從業人員的宣傳引導,提醒督促其不得宰殺病死動物。嚴把動物進場、屠宰、出場關,嚴防染疫動物及其產品流向市場。
人員防護
動物防疫、檢疫、實驗室檢測和飼養場、屠宰場、畜產品及皮毛加工企業工作人員應注意個人防護。實驗室診斷檢測人員要按照相應生物安全級別實驗要求開展個人防護,疑似炭疽病料標本的涂片、染色和鏡檢,以及滅活材料的PCR試驗和沉淀試驗操作可在BSL-2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培養操作應在BSL-3 或以上級別實驗室進行,長期從事炭疽診斷的專業人員建議接種炭疽疫苗。進行采樣、撲殺、運輸、無害化處理的工作人員,應采取傳染病二級防護措施,使用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工作帽、醫用防護服或隔離衣、防護鞋(套) ,必要時佩戴防護眼罩或面罩。疫區內進行疫源分析、流行病學調查、免疫和消毒的人員,應采取傳染病一級防護措施,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子,使用醫用防護口罩和醫用乳膠手套。必要時采取二級傳染病防護措施。
工作完畢后,應在指定地點脫掉并及時處理防護裝備。一次性防護裝備可通過焚燒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耐高溫可重復使用的物品需經高溫高壓滅菌處理(121℃高壓蒸汽滅菌1小時),不耐高溫需要重復使用的物品可使用甲醛熏蒸消毒,或用5%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小時,工作人員應立即洗手并及時沐浴。工作過程中若不慎暴露,應立即離場進行消毒處理并接受健康監測。
健康教育
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炭疽防控知識的健康教育。通過宣傳冊、講座、新媒體、現場宣講等多種形式,講解炭疽的臨床表現、傳播和危害等基本知識,宣傳告知避免接觸病死家畜、加強個人防護、及時報告疫情、出現癥狀后及時就醫等防護知識。重點面向家畜養殖、屠宰、交易及皮毛加工從業人員等高風險人群開展強化宣傳教育,嚴禁隨意屠宰、出售、轉運、加工和食用病死及死因不明動物,降低炭疽感染和傳播風險。
聯防聯控
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建立炭疽聯防聯控機制。第一時間相互通報疫情信息,定期會商疫情形勢,及時了解人間和畜間疫情動態。根據防控工作實際需要,聯合處置疫情和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等防控工作,在流行區及重點場所聯合開展炭疽防控宣傳教育,聯合開展炭疽診斷和防治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動物炭疽臨床癥狀、診斷監測、疫情處置、無害化處理、人員防護等內容的培訓,提高各級防疫人員和醫務人員“早發現、快反應、嚴處置”的能力和水平。密切配合當地宣傳部門做好媒體風險溝通,避免群眾恐慌,加強防護意識,減少輿情風險。
特別聲明
- 1.本文為自媒體、作者等金農網網絡用戶在金農網自媒體中心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金農網的觀點或立場,金農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和存儲空間。
- 2.凡本網注明“來源:中畜網-中國畜牧網絡平臺”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畜網-中國畜牧網絡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畜網-中國畜牧網絡平臺”。違反上述條款,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站)”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4.本網所展示的信息由買賣雙方自行提供,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布人負責。本網站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5.友情提醒:網上交易有風險,請買賣雙方謹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見面交易,異地交易請多學、多看、多問、多了解,網上騙術多種多樣,謹防上當受騙!
- 6.本網刊載之所有信息,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7.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方式:編輯部電話:0451-88003358 電子信箱:info@chinafarming.com(系統自動保留7天)